查看原文
其他

亲爱的老师,您心中这些“疤痕”,是时候抹掉放下了

2016-11-29 常生龙 新校长传媒
有这样一句格言:“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。”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些正能量呢?

来源 | 转自“人民教育”(irenminjiaoyu)




路易斯 · 拉皮德斯在他的著作《写给年轻人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。


心理学家征集了10位志愿者参加一个名为“疤痕实验”的心理研究活动。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。心理学家请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了逼真的“鲜血”和令人生厌的“疤痕”。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看到自己脸上的“疤痕”。


然后,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,为了让“疤痕”更逼真、更持久,他们需要在“疤痕”上再涂抹一些粉末。事实上,心理学家并没有在“疤痕”上涂抹任何粉末,而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“疤痕”和“血迹”彻底擦干净了。


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,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,在这里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。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。


志愿者A 说:“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,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。她都没看看她自己,那么胖,那么丑!”


志愿者B 说:“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。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,没一会儿,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。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?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?这样的人,可恶得很!”


志愿者C 说:“我见到的陌生人中,有两个年轻女人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。她们穿着非常讲究,像有知识、有修养的白领,可是我却发现,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!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,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!”




他们普遍认为,众多的陌生人,对“面目可憎”的自己都非常厌恶,缺乏善意,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“伤疤”。


这一实验结果,让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: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、片面的认识,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。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脸部是干净的,而是将“疤痕”牢牢地装在了心里。正是由于心中的“疤痕”频频作怪,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、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。
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


第一,印在心中的“疤痕”会影响人的判断。


人总是不断地找寻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。而自己身体的、心灵的感受,是人确定位置时最重要的依据。


身有残疾的人,常常非常敏感,别人说的各种话语,他都会往自己的身上去联想,从而判断是否对自己不尊重。在集体生活中,人们也有这样的感受:一个人在群体中做错了一件事情,会很长时间抬不起头,别人所说的每一句话,都会认为是含沙射影地指向自己。


一个“长”在脸上,被印在心中的“疤痕”,会让自己做出不够可爱甚至令人生厌、认为自己卑微无用、认定自己有缺陷的心理暗示或定位。在和外界交往的过程中,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的案例,并由此“确定”外界认为自己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。


第二,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“疤痕”。


每个人心中纵然没有心理学家为我们设置的“疤痕”,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“疤痕”。这些“疤痕”,有的是外界强加上去的,更多的是自行刻印上去的。这些心中的“疤痕”会通过自己的言行,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。


学生小明,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戴上了“弱智”的帽子,被安排在教室里的一个角落,无人问津。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“努力”下,小明接受了这一现实,开始了自己在班级里小心翼翼混日子的生活,作业不用写,提问不用回答,公开课不用参加,游戏不能参加……他的双眼慢慢变得混沌、迷乱,飘忽不定。他已经失去了自己,认同了这顶可怕的帽子。


升入新的年级,班里也换了老师,新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小明被冷落的境况,努力给他创造机会,让他参与到班级活动、课堂学习之中,没想到连他自己都认为无法完成相关的任务,不愿参与进来。新老师想尽了各种办法,用了很长的时间,才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原来也是可以学习的,也是有优点的。


由此可见,消极的心灵“疤痕”、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对人的危害有多大,我们要警惕它对自己的影响。




第三,及时清除心中的“疤痕”才能轻装前行。


有这样一个故事:老和尚和小和尚准备去远行,老和尚告诉小和尚,不能近女色。师徒二人下山后路过一条河,看到一个女子因为水深不能过河。老和尚于是将那个女子背到了河对岸,然后放下。师徒又上了路。一路上小和尚想:不让我近女色,你自己一把年纪了却去背人家过河。走了有十几里路,小和尚实在憋不住了,就问老和尚:“为何不让我近女色,您却……”老和尚说:“我把人家背过河就放下了,你却把人家背了十多里路。”


心灵的“疤痕”也是这样。很多时候,只要自己学会放下,心中的疤痕慢慢就会消失。经常做一些类似“放下”的清理工作,淡化甚至消除心中的这些疤痕,才可以让自己轻装前行。


有这样一句格言:“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。”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些正能量呢?


作者 | 常生龙

出处 | 选自源创图书《给教师5把钥匙》,标题有改动。

责编 | 小蒲


相关链接

· 孩子的行为总令你不满,也许问题出在你身上 

· 老师,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 

· 走上讲台前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,但现实却… 



活动推荐

更多精彩,在这里发生

/ 12月7日,重构学习创新年会 /

上海

两千人峰会

33位嘉宾齐聚这里进行思想碰撞

点击下图,报名参与 ▼



/ 想知道明年的教育焦点,订阅我们 /

一年数万里跋涉

上千个案例

十二个现场

点击下图,马上订购 ▼




/ 跨越时空,从改造自我开始 /

最前沿的思想,最优秀的教师

最好的在线时代

点击下图,直接连线 ▼


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一键订购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